武汉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网络整理 2019-06-10 最新信息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作者简介】徐永红:男,1974年生,西北大学毕业,高级教师,热爱文学,勤于写作。常有作品散见于报刊,多篇文章在省市征文中获奖。《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微信公众号搜索:渭南文坛,关注后,查看更多美文。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三秦大地,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十三朝皇都,积淀下厚重的文化和风俗,也衍生出更多的美食文化。这些美食文化因了历史或是地域,一直传承下来,为三秦大地增添了更多魅力。这其中就有一种美食叫搅团。搅团顾名思义,要搅,而且要使出浑身力气不停的搅,搅得全身冒汗,搅得天翻地覆,搅得翻江倒海才到位;要团、碗、盘、盆都可以,敞口的就行,热气腾腾的团在容器里,凉着。为何要打呢?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打,让做搅团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做搅团的画面就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位农夫头顶方帕,挽起袖子,一手执杖,一手抓面,滚锅水冒着气泡。一边撒玉米面,一边打搅团。这个动作要快,一气呵成,中间不得歇息。撒完玉米面,还要不停的搅,沿着一个方向搅三十下,上下打三十下,这样做的搅团才劲道,才正宗。这样的动作一直重复到锅里溢出香味来方可休息,擦把汗,喝口水。少时还要用勺子撸起打,不然会糊锅,直到打得没有糊糊为止。等到香味溢满屋子的时候,褪去火,掀开锅盖,勺子舀起,滴溜一下成絮状,搅团就做成了。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吃搅团有多种方法。一种是舀在碗里,浇上提前准备的辣子油和葱花、蒜末、各种调料。这种吃法急不得,要用筷子或者勺子先划开一小块,合着调料一起吃,必然是口舌生津,头冒热汗,酣畅淋漓,直呼过瘾。这时你若问他咥得咋样?他必然会说“嘹咋咧!”要是着急吃,会烫着,急性子是吃不了热搅团的。关于吃搅团还有个笑话。有一年村上的兰花谈了个对象,是个南方娃,没吃过搅团。这娃来相亲,兰花娘爱女婿,就给娃打搅团。搅团上桌后,张家二婶的媳妇生孩子,喊兰花娘帮忙。兰花娘归家,问及这孩子搅团可好吃?这孩子一边擦汗一边抹眼泪。结果这孩子回到部队,战友问他相亲咋样了。他说估计没戏了,吃了一碗浆糊,喝了一碗辣子水,能有戏吗?大家那个乐呀,幸亏有个陕西娃,才说清了其中缘由。大家又乐了,说,有戏有戏。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搅团还可以漏鱼鱼吃。一手拿葫芦瓢,一手拿饭勺,搅团盛在瓢里,用饭勺挤压,一个个鱼鱼就落在凉开水里,晶莹剔透,撒欢呢,像极了水中的鱼鱼,鱼鱼一名便由此得来。吃鱼鱼先要做好臊子,浆水菜、葱花、豆腐花最好。煎热臊子,放入鱼鱼,鱼鱼金黄,浆水菜墨绿,豆腐泛白,辣子鲜红,葱花碧绿,色香味俱佳,开胃醒脾,赏心悦目,堪称美味。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搅团还有一种吃法是煎搅团。热锅倒油,爆炒葱花,佐料浆水菜,豆腐丁,添水烧开,待溢出香味时,撒上香菜,淋上香油,放入提前打好的搅团,少时,煎搅团就做好了。盛在碗里,调上油泼辣子,吸溜吸溜的边吹边吃,吸溜完了,也就吃饱了。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家乡的人给搅团还取了个别名叫“哄上坡”,言下之意就是吃饱了肚皮,爬到坡顶上又会感觉到饿。的确,搅团不耐饥,是个软食。过去家乡人穷,玉米是主要食材,早起玉米粥,中午糊汤面,晚上玉米黄糕蘸蒜。这就是乡亲们的一日三餐,玉米出粉率低,玉米面在那时是个稀罕物,打搅团只有来了客人才做。客人吃饱了,上了坡又饿了,就打趣说“哄上坡”。现在人们物质充裕,好吃的多,吃得讲究,粗粮和细粮搭配着吃,粗粮也就又登上了餐桌。搅团也不例外,时常为人们喜爱,只是“哄上坡”这个名称不为年轻人所知道了。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搅团还有个雅名叫“水围城”。相传诸葛亮屯兵岐山,准备北上攻伐中原,然终不得志 ,士兵无仗可打,赋闲垦田,且农且兵,粮食大获丰收。于冬日发明搅团这一美食其做法、吃法和现在基本无二。细细品来,也符合秦人性情,合乎地域特色,虽是传说,也有根有据,宁可信其有,可着劲地去咥。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搅团是小家碧玉,登不得大雅之堂,时常被小吃店征用。搅团是玉米面做的,算是粗粮,甚是受众喜欢。只是小吃店的搅团只是搅团,不是打搅团,没有制作时的惊天动地,也就没有了吃时的酣畅淋漓。每每到了饭店,还是会点搅团,虽然多是蘸汁吃,虽吃不出家乡味道,却也能缓解乡愁。想想也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稻米滋养了这个伟大的民族,繁衍昌盛,生生不息,滋生了南中国的农耕文明;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历史也有几千了,黄河流域最早种植 ,是中国粮食种植的第二大类,催生了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玉米是舶来品,来自美洲,或漂洋过海,或翻山越岭,终是来到了中国。玉米在中国的种植大约是从明朝开始的,这个外来物种在华夏大地上落地生根后就迅速被同化 ,繁衍出更多品种来,也滋生出更多的食用方法来,丰富着国人的味蕾。稻谷、小麦、玉米不但满足了人们的美食,更诞生出诸多饮食文化来,充盈着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现在物流通达,人民生活富裕,吃饱已经不是问题,吃得好、吃得健康才为大众关心。现在饮食不分南北,南北只是地理概念了,大同之势已经出现,文化、精神、物质趋于融合,趋于大同。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玉米衍生出来的美食还有很多,彰显着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广大。一如爆米花、烤玉米棒子等,不时的丰富着人们的记忆。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爆米花 ,就是北中国儿童最喜欢的零食,丰厚着一代人的记忆。在初冬农闲的时候,总会在村口看见爆米花的小商贩。支起一个小火炉,架起爆米花的机子,时间一到,“嘭”的一声,爆米花就做好了。我们这些孩子的衣兜里总是装满爆米花,玩的累了,饿了,就抓一把塞在嘴里,不停的嚼。那个画面后来一直在我的脑海浮现,以至于看见街头爆米花的就挪不动脚步。现在看来,不是嘴馋,是回顾那段快乐无忧的日子。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玉米棒子也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烧着吃。小时候,我们会去掰村里最早灌浆的那个玉米棒子,然后躲在水塘旁,用泥糊了玉米棒子架在火上烧,泥巴干了,黑了,就取出来,磕掉泥巴,剥掉玉米棒子上的叶子,香喷喷的烤玉米就好了。你一口,他一口的吃着。现在回想起来还唇齿留香呢!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优秀的中华民族正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不断的创造着,美食文化的丰富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也反映着人民的睿智和创造力、想象力。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打搅团,不只是喜欢它的酸爽,更喜欢打搅团的过程。它不但体现着乡亲们的爽朗、睿智,更体现着他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今回老家,我总是渴求能够看见打搅团的情形,渴求能够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搅团。

故乡,你可否安好?我可否回得去?可否在咥一碗热气腾腾的搅团?

渭南文坛 | 徐永红:打搅团

本文作者:渭南文坛(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53712866679245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美食   渭南   玉米   辣椒   豆腐   香油   油泼辣子   小麦   芫荽   调味品   水稻   黄河   历史   蒜茸   大同   农业   不完美妈妈   吃在四海八方   文学   西北大学   文化   诸葛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