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通江达海 芜湖老码头见证斑衣吹笛人 童话巨变_安徽

网络整理 2018-08-17 最新信息

  码头,对芜湖这座因水而兴的滨江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老芜湖人的记忆中,曾经长江边一字排开的十三座码头,市声若潮,商贾云集,汽笛长鸣……其中最为热闹的客运码头——8号码头更是承载着“长江巨埠”昔日通江达海的荣耀与辉煌。

  见证近百年历史的“老海关”

  如今,码头原址上铺展开一座崭新美丽的滨江公园,曾经南来北往的繁华码头已经难觅踪影,只有历经百年的老海关钟楼,如同一位历经沧桑又精神矍铄的老人,立在江边,带着老派的优雅,向人们诉说着历史。

  老海关大楼不仅是芜湖老码头上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一处充满历史、文化的史迹,从政治上看,它是芜湖近代殖民史上的伤痕;经济上,是旧芜湖商业繁华的遗址;文化上,又是芜湖开放城市的标志。

  芜湖素有“皖南门户”之称,历史上是米茶等大宗商品的集散地。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码头文化在芜湖城市品格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877年,芜湖海关建立,正式对外开埠。芜湖海关是旧中国40余处海关之一,也是安徽省最早的海关。芜湖海关初在中江塔附近租民房办公,1917年,择现在的地址新建海关大楼,历时3年,耗银19.4万两,于1919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

  海关大楼坐东朝西,面临长江,建筑面积1101平方米,四面接近正方形,为砖木混合结构的红砖楼房簇拥着尖耸的钟楼,钟楼高四层,顶上设有瞭望台。西、南、北三向各有一圆形铜钟。钟楼三层之上的四个角,都有塔式权杖各一,彰显主权威仪。

  《烟台条约》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芜湖开放为通商口岸后,大批的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大批洋货由芜湖进口,然后再运往安徽各地。芜湖当时主要出口货物有“米、茶、生丝及丝织品、纸、中药材、菜籽、羽绒等。”大宗进口货物有洋药(鸦片)、美国棉织品、英国毛织品、煤油和糖等。当时的芜湖被誉为“万货之会”,店铺林立,货物更是盛极一时。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物值达当时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抗战爆发后,1938年芜湖海关闭关。

  老海关矗立江岸近百年,不仅记录了芜湖港口百年风云,更是旧中国备受列强欺凌的沧桑历史的见证。改革开放后,1980年,新的芜湖海关重新建立,芜湖海关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刻在芜湖人记忆深处的码头“盛世”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沿江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加快,社会交流、乡镇集市贸易日趋活跃,芜湖港客运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在芜湖市港航管理局工作的徐辉是江边长大的老芜湖人,他与8号码头有着难以割舍的别样缘分:“小时候,我就住在江边,经常依靠在‘大轮码头’(8号码头)江边的护栏上,看着缓缓停靠或驶离的东方红号大客轮,向船上的旅客招手示意,当时非常羡慕他们能坐大轮,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1984年,刚满20岁的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8号码头工作。

  当时,长江轮船总公司对所属船舶刚刚启用了新船名,将原来的“东方红”系列编号客班轮经“江申”“江汉”“江渝”“江芜”加编号命名(分别代表船舶所属上海、武汉、重庆、芜湖4个分局),一批老旧客船逐步退出航运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舒适、宽敞、整洁、载客更多、航速更快的大型客船,其中汉申线上的最大新型客轮长113米,载客量达2250人。每天停靠8号码头的大型客轮多达十几个班次,上游主要发往九江、武汉、重庆等地,下游主要发往南京、安庆、荻港等地。1977年6月1日,铁路芜湖北站(二坝站)建成通车,芜湖港二坝轮渡客运站同时投入运营,主要接送上、下火车的旅客渡江及二坝周边乡镇人流为主。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是芜湖港客运业务快速发展的时期,每年干线、区间及轮渡客运量均在700余万人次,其中1985年二坝轮渡客运量达584万人次,1988年芜湖港长江干线客运量达到352万人次,均创开港以来历史纪录。”

  对此,老芜湖人都有深刻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大轮票的三等舱、四等舱十分紧俏,尤其是逢年过节,可谓是一票难求。很多买不到舱位票的远途旅客甚至自带被褥,上了船后就在船舱过道或空场地打地铺。“那时,我们在8号码头工作十分辛苦,每个班不仅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每天都要面对上万人的客流量。”那时工作的繁忙景象对徐辉来说,至今还历历在目。

  芜湖港原有客运设施建于1971年初,客运码头泊位少,站房面积小,站前道路狭窄,站房与码头之间被城市道路分隔,不能满足旅客安全运输需要。1985年至1995年,芜湖港口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8号码头也迎来了新客运大楼、微波通讯综合大楼等重点工程建设。

  1991年,芜湖城市规划确定在江边8号码头水陆区域新建港口客运设施。1992年12月26日,芜湖港客运站工程开工建设。经过三年的施工建设,投资3200万元的芜湖港新客运大楼于1995年通过验收,1996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

  新建芜湖港客运站是当时芜湖市的水上门户,是长江安徽段最大的客运站,也是长江轮船客运的重要标志。为了使客运站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客运站采取了全方位立体造型构思,造型新颖活泼、明快大方,让当时的芜湖人耳目一新。新客运站内部设施齐全,客运服务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当时的8号码头还有着芜湖市第二高层建筑——芜湖微波通信综合大楼。这栋17层大厦(地上16层)高度61米,交付使用后,5-12层投入使用初期主要用于“三产”经营,投资改造为“港龙宾馆”。

  水运萧条码头“盛景”日渐褪色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速公路的营运、铁路逐步提速,人们出行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运速度慢的劣势逐步显现。“芜湖至重庆上行客轮航行时间在7天,芜湖至上海下行船航行时间20小时。”徐辉回忆说,长江干线水上旅客运输逐渐下滑,客运量逐年下降,即使当时芜湖港新客运大楼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也难改长江客运业日渐萧条的颓势。

  随着沿长江公路的迅速发展,芜湖至南京、安庆、鸠江的区间客班轮于1996年停开。从1995年至2000年间,芜湖港长江干线客流量以年均14%的速度递减,之后芜湖至上海、武汉的高速公路的开通,致使芜湖港的长江干线客流量急速下降,到2000年时,客流量只有42.9万人次。2003年4月,芜湖港长江干线客运业全面停航,长江干线客运定期班轮运输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繁忙的长江干线客运风光不再。

  2000年9月30日,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不久二坝火车站关闭,旅客可从大桥直接过江,无需从二坝转乘轮渡过江,导致芜湖港的长江轮渡客流量不断下降,1995年为264.28万人次,到了2000年时,只有153.92万人次,随着轮渡客流量下降,芜湖至二坝轮渡客运基本结束。

  (芜湖港航局徐辉、芜湖港口公司欧业群、芜湖城建集团张永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大江晚报

  (责任编辑 黄友情)

p

Tags:老码头   芜湖   巨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