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武汉推进斧头帮杀戮民生建设 让百姓生活更幸福|青山区|戴家湖|东湖

网络整理 2018-08-05 最新信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5日讯(记者温济聪)“党和人民心连心,社区盛开幸福花……”8月4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市青和居社区见到吴传发时,他正在表演湖北慢板。今年70多岁的吴传发,一提到棚改后的新房子就乐得合不拢嘴。“棚改前,我们一家六口住在低矮破旧的18平方米小房子里。现在,我们老两口住进60多平方米的宽敞屋子。你们说,我能不乐嘛!”吴传发说。

  武汉市青山区属于老工业区,上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奔赴青山,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搭建简易工棚安家落户,支援武钢建设,这里也成为武汉市最大的棚户区。2007年4月,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一期涉及棚户区居民11142户,占总数的81.3%;二期从2014年9月实施,涉及棚户区居民2518户,占总数的18.7%。截至目前,共建成青和居、临江港湾、青宜居、青康居、青馨居等5个安置房小区,安置房16959套,棚改居民全部回迁安置。

  令吴传发和邻居们高兴的是,改变的不仅是居住面积,还有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青山区原先工业能耗和污染负荷较高,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长期居高不下。近年来,青山区通过“城市双修”等生态实践,绿化覆盖率达41.1%、人均绿化面积17平方米,稳居全市第一;青山江滩获得国际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

  充满幸福感的还有家住青和居社区一栋的空巢老人蒋桂梅。中午时分,“天天敲门组”成员余明又上门来了。余明所在的“天天敲门组”依托社区网格员、门栋组长、社区民警、“红色物业”大学生、党员中心户、群众骨干等成立,实现社区、派出所、骨干力量全部下沉进网格,通过走进门栋、敲开家门,及时掌握居民诉求、问题、困难和意见,对空巢、独居、困难老人做到天天敲门、时时关照。

  为武汉人的幸福加分的还有“武汉蓝、江城绿、百湖清”。盛夏的东湖波光粼粼,空气清新,游人如织;武汉江滩作为“城市绿色客厅”,成为市民和游客亲水、观江、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长江岸边不多见的6公里原生芦苇,随风飘荡,野趣十足。

  近年来,武汉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保持优良,东湖水质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60天增加至2017年的255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了56天。

  “50年代一湖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黑’山,00年代一堆垃圾。”这是戴家湖几次变身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戴家湖的面貌,还百姓一湖碧水,武汉下决心整治戴家湖,清运粉煤灰80万吨,地形整理4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50万平方米,植树3万株。昔日垃圾山变成了生态公园。建设完成后,戴家湖公园将发挥年吸收二氧化碳约1.8万吨,释放氧气1.2万吨,年吸滞粉尘200余吨的生态效益,并与紧邻的青山公园一同形成全市最大的单体“绿肺”。2017年11月,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湖北省唯一获奖项目。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督查二处副处长丁利军说,“戴家湖已成为雨水调蓄、鸟类栖息的生态之地”。

  民生无小事。从棚户区改造到环境治理,武汉正着力推进民生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商、优学、优诊、优享”的“三宜三优”环境,让居民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放心、开心。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和人才投身武汉发展。

Tags:青山区   戴家湖   东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