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武汉将升级三大国家开发区 避免产业雷假面骑士00018同无序竞争|开发区|武汉|信息产业_财经

网络整理 2017-08-01 最新信息

  武汉升级三大国家开发区避免产业雷同无序竞争

  武汉三大产业集群高地--光谷、车都、临空港正驶入提档升级的发展快车道。

  第一财经记者从武汉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上获悉,为加快开创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武汉市将全面升级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布局规划,提出“四谷”、“三城”、“三都”新格局。

  “三都”即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建设“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电之都”;临空港建“三城”,即“临空制造之城”、“网络安全产业之城”、“现代健康食品之城”;东湖高新区则要全面加快自贸区建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金融、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提升高效高新产业集聚力。

  湖北省委副大大、武汉市委大大陈一新指出,武汉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功能区高品质发展,促进高效高新产业集群集约集成集聚发展,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开创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

  区域经济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布局各有侧重,武汉三镇有望塑造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光药金智“四谷”并驾齐驱

  2001年,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依托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应运而生。如今,7.5万户企业扎根光谷,今年上半年共实现企业总收入5659亿元,同比增长12.59%;进出口贸易值5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3%。

  以华工科技、楚天团结激光、锐科激光为代表的2000多家光电子信息企业,2016年实现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光谷的光通信、激光、光电器件、新一代显示、半导体照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在全球已拥有“话语权”。其中,光纤光缆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激光器等光器件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2%,两项产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60%。近年来,随着联想、华星光电等一批企业,以及国家存储器项目落地东湖高新区,聚集在光谷的芯片、显示、终端的全产业链条已具雏形。

  以“光”起步,不止于“光”。8年前从零起步的光谷生物城目前已吸引1151家生物制药企业入驻,年收入超过10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30%,在国内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个体化医疗、生物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药谷”建设可以说已初具规模。

  作为湖北“资本特区”的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成为促进智力与资本相融合的纽带。东湖高新区吸引了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1000多家入驻,东湖资本大厦汇聚12家要素交易市场、100余家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和金融配套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

  从产、学、研、用四个方面发力打造“智谷”,高校云集的东湖高新区同样当仁不让。今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累计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096项,同比增长57.71%;技术交易额33.82亿元,同比增长104.10%。1~5月,东湖高新区专利申请量为9647件,同比增长20.9%;其中发明专利5528件,同比增长27.2%。

  围绕“下一代”汽车打造智慧车都

  以“车”立命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汽车产业独大。去年,该区汽车产量达到134万辆,位居全国汽车行业第一方阵,汽车及零部件占到该区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然而,国内汽车产销量或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为此,武汉经开区提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汽车产业占比降至55%以下。

  在武汉经开区,新兴产业的种子已经播下,智能制造成为武汉经开区转型的主攻方向。目前,该区有40余家企业正在向智能工厂转型升级。美的电器武汉工厂尝到了智能化生产的甜头。2011年,月产50万台空调需要1.1万名工人,通过“机器换人”,到2015年,月产63万台,只需要4300人。短短5年时间,产能提升26%,用工量减少了39%。

  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亦是提升经济增长含金量的一大法宝。据了解,去年11月,工信部与湖北省政府签署部省合作协议,批准武汉市成为国内首批、中部唯一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城市。该试点示范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停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认证等应用。示范区建设分三步走,先在2平方公里内建设封闭试验场,测试智能网联汽车的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再将示范区范围扩大至15平方公里,模拟无人驾驶;最后扩大至90平方公里全区域,覆盖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各类路况。

  秦尊文指出,武汉经开区推进“车都”建设,不能继续走传统造车的老路,而应以上述试点为契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既围绕汽车产业又面向未来的高端细分门类。

  升级规划避免产业雷同无序竞争

  2013年,武汉市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整合东西湖区、黄陂区和孝感市孝南区的临空港资源要素,成立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周大福、北车、惠强、比亚迪、翰宇、卓尔通航、汉能、新华光、全真光电、长江光电、中航、华中金圣达、上科电气、海航蓝海产业园、菜鸟、圆通、普洛斯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聚集于此。

  今年上半年,武汉临空港开发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298.23亿元;上半年全区新开工产业项目29个,协议投资额171.60亿元;1~6月,新增签约项目36个,协议投资总额1589.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9个,协议投资总额834亿元;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协议投资总额576亿元;完成工业投资绝对值149.24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后起之秀,临空港开发区现有的产业类型略微杂拼。作为重要承载地,临空产业园除了发展临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服务为主体的航空相关产业外,还在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时尚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及汽车零配件制造等产业。这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与东湖高新区重合,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与武汉经开区雷同,并且其实力均不敌后者。

  秦尊文认为,重新梳理并强调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定位,就是在提醒各区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招商引资的时候,也应有所侧重、扬长避短,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集聚资源,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完整产业链,才能提升武汉中高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Tags:开发区   武汉   信息产业   东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