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2017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会议在上年轻就要对味伴奏海召开|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社会学

网络整理 2017-07-30 最新信息

图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首场论坛——“2017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 李玉)7月17日,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首场论坛——“2017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在上海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任李培林,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云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仲飞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大大燕爽出席闭幕式并做总结发言,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主持论坛闭幕式。

  2016年10月,“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期间,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总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大大、院长王伟光提议,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设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作为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相配套的常设论坛,贯彻落实大大大大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重要论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服务。浦东论坛旨在构建上海与全国交流、学界与政界互动、中国与外国对话的平台,努力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海派风格的一流话语体系建设品牌论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话语体系

  李培林指出,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需要,是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大大同志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社会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社会学,是变革时代和开放时代的产物,如果说过去30多年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快速成长期”,那么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当代中国社会学将迎来新的更高水平的“黄金时期”。在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之下,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话语体系将是时代赋予社会学者的艰巨使命和光荣职责。

  董云虎强调,社会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学理论创新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立足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发展,着眼当代中国人的生产、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变化,总结我国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经验,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是全国社会学界承担的一项重大使命。

  周仲飞表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以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注意充分总结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不断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理性认识;应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化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学理阐释;应以国际影响为目标,通过对世界问题的研究,形成中国解释、提出中国方案,逐步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燕爽表示,学术的创新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寻找到学术本身的规律,社会学话语体系构建不是“一刀切”、“齐步走”,而是立足中国本土实践,形成具有独特性和开创性的中国学派。文明的活力来源于解决好社会发展动力和发展平衡的问题,这一重要问题需要学者予以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同时学术界还应当特别关注科技变革所带来的社会变迁,为社会发展作出具有前瞻性视野的学术贡献。

  社会学者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论坛主旨报告阶段由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北京大学教授梁敬东、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中山大学教授王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先后作主旨发言。随后,论坛分为四组进行专题讨论。

  洪大用认为,作为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引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设目标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提供观察、研究社会的一种视角,并且为社会重建提供各种参考的路径。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中国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重建,不仅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成为社会学重建的客观环境。实践证明,将中国社会学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重建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学成长壮大的必经之途,这就要求中国社会学者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更加努力地推动创新与创造。

  顾骏表示,建设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首先需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社会学研究者不能错过古老国家整体转型这个千载难逢的“社会实验”窗口。但仅在应用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远远不够,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还须在更具理论性的社会学领域有所建树,努力实现从中国特色到世界意义的延展和跨越。

  张翼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发展,以及籍此形成的“发展”话语体系与“发展”学科体系,为解释人类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转型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观察和体验社会大转型过程中,基于社会学中国化立场,中国社会学人创造性地刻画了古老文明影响下中国的发展路径,解释了中国从封闭型社会到开放型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村落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过程,并将其整合提炼为中国式学术话语体系与学科解释逻辑。

  刘靖北认为,话语体系的转变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统一的过程。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是话语体系转换的根本动力和基础条件,同时话语体系的转换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关注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推动话语体系建设。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伟大创新,这为话语体系的深度转换和构建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任李培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云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仲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大大燕爽出席闭幕式并作总结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论坛开幕式(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主持论坛闭幕式(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主持论坛主旨报告(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北京大学教授梁敬东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山大学教授王宁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作主旨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吉林大学教授邴正代表浦东论坛第一小组汇报讨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中山大学教授蔡禾代表浦东论坛第二小组汇报讨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代表浦东论坛第三小组汇报讨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代表浦东论坛第四小组汇报讨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浦东论坛第一小组研讨(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浦东论坛第二小组研讨(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浦东论坛第三小组研讨(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图为浦东论坛第四小组研讨(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Tags:中山大学   上海大学   社会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