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夜读|我是蔓越莓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 | 流浪汉14年给母亲寄11万多元

网络整理 2017-03-31 本地信息
(原标题:夜读|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流浪汉14年给母亲寄11万多元)

【最愤怒】

真人口述: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

中国新闻微信公号消息,“我不能让你对我这么好,还赚不到任何钱。”

一个男人大力推开门,将保健品狠狠地甩在桌上。

“你要再敢来我家一次,我拆了你!”说这句话时,男人正指着我鼻子。

我认识他,是旁边小区一位退休大爷的儿子,那套保健品价值8000多元。

“养生馆”同事见多了这种场景,并没有和男人过多肢体冲突,频频道歉送他出了门。

这件事也不会对“养生馆”有影响,这天还有“养生专家”来讲座,有一批老人来领鸡蛋,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准备。

洗脑

2015年1月,一家来自浙江温州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我就读的中医药大学校招,招聘面试官并没有告诉的是,这是保健品销售。

与公司签约后,我和同伴们被温州总部安排在雁荡山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这段培训“类似洗脑”,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跑、喊口号、户外拓展、分组竞争。

培训过程中,负责人不断强化一个概念——公司卖的保健品只是个媒介,我们要给老人“带来健康和陪伴”。

不断有公司“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描述团队氛围好、上升空间大等一系列的前景。他们不过二十七八岁,工作不过四五年。

一位女员工说她不到5年便实现了全款买房的小目标,“我一个女孩子都能做到!你们男生凭什么不能?”

这句话如激将法一般激起了我们的斗志,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培训过后,我又被送到义乌一家已经开了6年以上的“养生馆”去学习。在那里,有购买保健品长达5年以上的老人,有每年会购买数万元金额的老人。老人们甚至会非常仔细地给其他正在犹豫的老人分析,保健品到底有哪些好处。

那些长期购买保健品的老人内心很可能并不认可保健品,但他们需要自我认同和自我辩解,当别人问起他保健品好不好的时候,为了维护面子,老人一定会说好。没有老人愿意承认自己傻,“如果说不好,这不是打自己的脸么?”

我被公司洗了一遍脑,再被这些老人洗了一遍脑,对保健品的神奇疗效几乎深信不疑。

发传单、拉人进店、团购、送礼品、老“顾客”教育新“顾客”、重点发展的顾客类型……小K的会议记录上都有流程。

保健品销售员要掌握的“话术”

拓荒

2015年春节后,我和几位同事被派到浙江嘉兴“拓荒”,要建立起一家新的“养生馆”。

“养生馆”挑在了一个老小区,这里老年人多,全是目标客户。我们每天早上吆喝着拉老人来店中测血压,用很和善的语气和老人谈,老人是不会抗拒的。公司有专人培训保健品销售员的“话术”,有一套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些是必须背会的。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是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

保健品不能说保健品,会说“保健食品”,加上这个“食”字后,老人容易会对此放下戒备心……

聊天还是为了“筛选客户”。一盒保健品数千元甚至高达数万元,老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是不是自己管钱,都直接关系到他们能不能买得起保健品,买得起哪个价位段的保健品。

为了研究顾客,我们每天晚上6点闭馆就会召开长达5个小时的会议,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和老人下一步的聊天话题,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

“养生馆”时常组织“养生会议”,用鸡蛋、大米以及“生态养生杯”、“印度养生袜”这些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参加。“生态养生杯”是总部找厂商定制的,他们在给老人宣传时,只需要让老人觉得“这个杯子非常好,来了就免费给你”。

“养生专家”善于调动现场气氛,制造病痛的恐慌,老人很有代入感。“养生专家”推销一款名为“纳豆”的保健品时说,这是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结果,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提取了黄豆核心的粘稠物质,能够高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后,以退为进地说,“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着吃一点。”不直接劝老人买。

这个“复杂工艺”其实就是普通的压榨法,不可能治愈心脑血管疾病,也不是什么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结果。

“养生专家”结束授课,我们会配合主持人在场下鼓掌、喝彩,让整个会场“热血沸腾”。很多老人不信,但是因为拿了鸡蛋、大米、肥皂,往往不会公开质疑我们。

为了卖出产品,我们会制造“饥饿营销”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守在关系好的老人身边,不管想不想要,都会“抢来”所谓的优惠单,放在老人面前,劝签字。软磨硬泡下,老人很多时候会选择签字。

签字不代表购买,为避免反悔,销售员还会在一小时内把“纳豆”送入老人家中,直接拿刀把包装拆开,要老人数货、验货,并且劝老人当场吃下,“把生米煮成熟饭”。甚至陪同老人去银行取款,当场完成交易。老人碍于情面,最后也不会拒绝。

小K提供的“养生会议”包装和“专家”包装注意事项:气氛、纪律、养生内容……

潜在客户会被特殊对待,要求看血管、灌输危机意识。

骗局

我骗过金额最大的老人是倪阿姨,82岁,老伴已经去世,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月退休金有2000多块,是我们眼中的“优质客户”。倪阿姨一直说自己条件不好,我也一直没强迫她购买,我们之间反而产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倪阿姨:小K啊,我家庭条件真的不好,每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你这保健品动不动就四五千上万块,我这根本买不起啊!

小K:倪阿姨没事的,公司规定了我们要好好给到店的顾客讲产品,你来了我们店里,买不买是您的事,但讲不讲是我的事。不然公司给我们开工资,我拿着不安心。

倪阿姨:小K你每月公司是多少啊?

小K:我们每个月底薪是1800,还会有些提成。

倪阿姨:那是不是我买了你的产品你就会有提成?

小K:是有的,一大盒保健品一般提成是200块。

倪阿姨:小伙子出来工作真不容易,你讲讲你们的产品吧,我好好听一听……

其实我的底薪是2500元,提成也不只200,而是8%,只是为了让老人觉得我辛苦,产生同情心。倪阿姨也确实相信了,很认真地听我讲。

后来在一次“养生讲座”后,我安排倪阿姨和“养生专家”展开问诊,当时房间里只有我们三个人,“养生专家”非常准确地“诊断”了倪阿姨的病情。

我不断问“养生专家”,“纳豆”对倪阿姨身体是否会有好处。“养生专家”在肯定好处后,我还不断向他“争取”优惠。“养生专家”很犹豫,一直都不愿意给。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最终松了口,答应把价值8000多元的一大盒“纳豆”以及一系列赠品卖给倪阿姨。“养生专家”还非常神秘地悄声对倪阿姨说:“大姐,这个优惠真的不多,全市没几个人能拿到,你出去后千万不能告诉别人。”

在问诊的前一天,我早就给“养生专家”介绍了倪阿姨的病情,这场问诊更像是事先导演好的“双簧”,所谓的“优惠”也只是我们演戏的产物。

倪阿姨后来还买了价值12000多元的保健品,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花了2万多,我拿到了1600多元提成。

“养生专家”进行“经络养生”的授课后,“收款”这一项被小K列为工作重点。

离开

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的时候,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老人在家很孤独的,天天去看他,每天给他送些水果,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晚上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我们组织过120元杭州三日游,“养生馆”包下食宿费、交通费以及景点门票,实际成本远高于120元。在这样的旅游项目中,白天陪老人划船、唱歌;爬山时帮老人背包;晚上还给老人端洗脚水、点蚊香。三日游之后,80%以上的老人会买保健品。

有老人说:“买产品不是真的觉得好,而是你对我好。我不能让你对我这么好,还赚不到任何钱。”

但像这样的陪伴并不是所有老人都遇得到,越投入、越有钱、越肯掏钱的老人享受的服务越好。

也不是所有保健品公司都是这样做。保健品是个暴利行业,有些人不择手段,完完全全把它当成是牟利的工具,导致了如今的混乱。有些“游击队”几乎是全国各地流窜,胡吹海夸,打一枪换一地,卖完东西就跑,一个一个城市的老人轮流被坑。而且保健品行业因为标准松散,有些产品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有毒有害。山东那位跳海老人就是被这种公司所坑害的。

2015年,我连续三个月拿到了“养生馆”的销售冠军,每个月我都可以向5-10个老人卖出保健品,每月收入高达上万元。这对于一个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高。我很开心,陷入了狂热。当时每个月我工作29天,每天早上7点开始上班,晚上12点才下班,丝毫不知疲惫。

不过,好景不长。2015年10月,我和“养生馆”另一位同事发生利益冲突,让我突然变得清醒。我的顾客虽多,但是真正自愿购买的人可能不足两成,大部分老人都是在半推半就下被迫购买的。我用了太多手段,吃相太难看,这样没有意义,不是一条正道。

讽刺的是,回到老家后,我发现,奶奶也时常参加“养生讲座”,在销售员的推荐下购买保健品。我第一反应就是劝她不要买,可奶奶不听,我最终没有坚持,显然,那个销售员对她足够好。

【最感动】

流浪汉14年给母亲寄11万多元

近日,广州尚丙辉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来了一位特别的流浪者——除了蓬头垢面的身影,他行囊中还有一摞叠放整齐的汇款单。从2003年起,过去14年间,他给湖北老家的母亲先后汇去了11万多元,这些几乎是他零散打工全部的收入。这位流浪者名字叫武爱东,今年37岁,来自湖北孝昌县卫店镇武河村。他为何这样做?“他本人平时每个月只花50到100元买日用品,其它所有钱都寄回老家给妈妈,想让妈妈过上好日子。”一位志愿者说。图为他清洗后像换了一个人。

“3月27日下午,我去银行办业务,在天河元岗路上看到了他,他头发很长,蓬头垢面,最开始以为是一位女士,走近才看清楚是个男的。”昨日,志愿者尚丙辉讲述了发现武爱东的过程。“我走过去和他交流,他并不躲避,问他为什么流浪,他说不知道去哪,还说已在外面14年了。”尚丙辉便把他带回了工作室,给他剪了头发,换了套衣服,并给他煮了一锅汤面,他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他说自己一天半没吃饭了。”“他很健谈,我们问他什么,他就回答什么。”

尚丙辉说,在志愿者耐心询问下,武爱东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家庭地址。“过去10多年,你有没有和家人联系过?”当志愿者问起这个问题时,令人惊讶的场景出现了。武爱东一边说“有”,一边从破旧的背包里掏出一摞叠放整齐的30余张汇款单,从2003年10月到2014年3月11日,最多一次8000元,最少800元,共计11余万元,收款人都是同一个人——田国英,武爱东的母亲。

为什么要寄钱回家?武爱东的回答让志愿者更为惊讶,“我10多岁父亲就去世了,我17岁就跟随同村人来广州打工,那时候弟弟还在读书,家里穷,我寄钱回家,是为了让妈妈不用太辛苦,让她过上好日子。”除了这些汇款单,武爱东随身挎包里还整齐放了3600多元现金,50多个硬币。“一百元的钱,他一张张按照冠字号码从小到大排好叠整齐。”这些钱从何而来?武爱东说,“2014年后没有寄钱,就把现金存了下来。”“钱只要到了我的口袋里就很难再到别人的口袋里去。”武爱东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铁公鸡”,但他口袋里的钱唯一能去的地方只有妈。

“我们马上瞒着他去帮他联系家人,问了当地派出所、镇政府,终于找到了武爱东所在村的村支书。村支书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发出一声惊讶声,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村里人都以为他不在了。”志愿者陈勤英告诉记者。随后,志愿者联系上了武爱东的弟弟武亮东,“他弟弟说与哥哥最后一次电话是2014年年初,那次之后,便再无音讯。”

武爱东找到的消息在亲属间很快传来了。3月28日,武爱东的弟弟、叔叔、表哥、堂哥四位亲属从湖北老家租车出发赶来广州,准备接他回去。3月29日下午14时许,武爱东的四位亲属赶到尚丙辉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弟弟武亮东一见到哥哥,便跑上前抱住了他大哭了起来,但是武爱东却有些意外的冷静,他脸上没有太多表情,还不紧不慢地为家人倒茶斟水。见面后,弟弟武亮东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妈妈开口就问:“见到人了吗?什么时候能回来?”。武亮东表示,这十几年来,每到过年过节,妈妈都是流着泪过的,而我们渐渐也不敢提,一提妈妈就伤心地哭起来。

“我们两家关系很好。他父亲1993年就去世了,大嫂一个人在家带着两个孩子不容易。爱东在广州打工,几年前突然没了音讯,他母亲过年过节说起他都哭肿眼睛。”武爱东的叔叔武先生说。说起爱东给母亲汇款的事情,武先生表示并不知情,“大嫂没有提过这事。”对于此事,武亮东则表示,“2008年前的款项母亲是有收到,之后的还不清楚。”为何不与家人联系,武爱东的解释有点让人惊讶,“一是没赚到钱,二是不想打电话。我和弟弟有点矛盾,有一次,我借他钱,他有点不乐意。2013年,我和母亲联系过一次,我就告诉她,在家里把生活搞好一点就行。

在家人的劝说下,武爱东同意随同亲属返回湖北看望母亲。29日下午16时许,临行之前,武爱东与几位家属又产生了一些分歧。“我们让他丢掉这些拾荒来破旧物品,他就是不愿意,给他买换一套新衣服、新皮鞋换上,他也不愿意。”

记者了解到,武爱东随身有一个重达30斤的拾荒行囊,这被他视为“珍藏”。其中,捡到别人家丢的存折、会员卡、业主卡、银行卡等,还有各种香港明星海报,甚至自己使用过的火车票、筷子、电饭锅、旧衣。“这些物品邋里邋遢,怕让妈妈看到哥哥这副样子伤心。”武亮东说。“他真是太执拗了!”随行的堂哥武先生叹气说,“爱东从小最怕我,但是现在我说什么道理,他却都不听,像变了一个人。”

最后,几位亲属还是执拗不过他,只能同意他穿着单薄的衬衫、拖鞋上路回家。“因为我们乘坐高铁回家,电饭煲怕通不过安检,好劝歹劝,他总算留下来了。”但是,武爱东的一个举动再次让家人吃了一惊,“他在电饭煲上写上了自己名字,说回来拿走继续用。”图为尚丙辉(右3)、武爱东(右2)及其亲属。

从1997年来广州打工开始,除了中间两次回家,武爱东就一直“漂”在广州。他先后做过泥水工、洗染厂工作,也一直在黄埔、增城新塘、天河一带活动。11余万元汇款从何而来呢?武爱东告诉记者,“工资不多,都是存下来的,每月只拿出50元或100元作为零用钱。”除了这11余万元,武爱东还表示,1997年到2003年,自己也坚持寄钱回家,有5多万元。“做泥水工一天23元,都存下来寄回了家。”

志愿者陈仲文根据武爱东的口述,并多次与他确认,梳理了一份武爱东“广州打工记”:1997年至1999年:17岁的武爱东从湖北省武汉市孝昌县来到广州打工,主要在工地打工砌砖;2003年7月、2004年2月:先后两次回到湖北老家,随后又返回广州务工;2004年至2012年:在增城新塘镇多家洗染厂打工;2012年、2013年:宅在宿舍不干活,宿舍5平方,有床、有厕所、有厨房;2014年1月到11月:拾废品过着流浪生活,在公园露宿……

图为当地村委会、派出所开的证明。

【煲鸡汤】

你永远不知道,有些人活得有多不容易

在一个小群里,有人发上来一段视频。

几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在捉弄一个残疾人。那个人没有双腿,面前放了一只搪瓷盆乞讨,几个小孩把他的搪瓷盆抢走,他爬着追了半天没有追上,坐在地上哭了。

我也哭了。

我泪点低,见不得别人的苦。可我,曾经也是那样的坏小孩。

小时候,我有一个邻居,他们家有一个和我同龄的小女孩,先天聋哑,名叫二妮。她特别喜欢找我玩,虽然她唯一的发音只是“啊”,但是我真的能听懂她想说的话。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我们都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去上学,只有二妮留在家里(那时,聋哑学校还特别少)。每次,我上学或者放学遇上她时,她总是一脸的艳羡,我都会故意昂首阔步,一脸得意。

暑假的一天,我和二妮在门前的树下玩跳房子游戏。我违了规,却不肯换局让她玩,她急得面红耳赤和我“讲”道理,可再怎么讲也只有一个“啊”字。我边玩边扮鬼脸,还学她“啊啊啊”的样子。

妈妈从外面回来,正看到这一幕,气得咬牙切齿骂我:你学都白上了?!欺负二妮算你有本事吗?

我知道自己过分,赶紧停下,拉着手和二妮道歉。她笑了,表示原谅我。

晚上吃过饭,妈妈边打毛衣边和我说:你们天天坐在教室里读书,二妮只能在家看弟弟,她也特别想上学,经常领着弟弟去学校门口玩,眼巴眼望看着你们,她多可怜啊,你以后不许欺负人家!

我点头,承认错误。

后来,我一直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很少和二妮见面了。

偶尔听妈妈说过她的一点消息,老大不小时,才找了一个条件很差的人家嫁出去,就是没日没夜的干活,糊口度日,过得很清贫。

记得电影《七月与安生》里有一句话:女孩子这辈子,哪一条路都不好走。

可再难,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也或许只是难一阵子,而二妮她们,更多的却是,一生都在艰难里挣扎。

我是街角那家水果店的常客,有好多次,在门口总会遇到一个中年女人,一只手拿着搪瓷缸子小声地和路人乞讨,另外一只袖子空空荡荡。我偶尔会给她一点零钱,也从没注意过她。

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从水果店出来,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时,直直地摔下来,膝盖磕在水泥地面上,水果撒了一地。

我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并不是有多疼,只是那时,正是我生命中遇到的最灰暗的一段时光。

母亲下了病危通知书,随时会永远离开我。工作处处不顺心,夫妻关系也糟糕。每天,我都精神恍惚,觉得自己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借着夜色,我把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哭出来。人来人往,并没有一个人为我停下脚步。

忽然,传来一个声音:妹子,别哭了,没有过不去的坎,日子还得过呀,回家吧。

我抬起头,是那位乞讨的大姐,她把搪瓷缸子放在地上,用一只手帮我把散落的水果装起,那一只空荡荡的袖子,已经拖到地面上。我感激地看着她,拎起水果,说声谢谢。

是的。这一生,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而这一切,只要鼓起勇气,总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更多的,却只能是同命运握手言和。

就像那位大姐说的“日子还得过呀”,话语间透着几分无奈与苍凉。

上大学时,有一次演讲,题目是《我的母亲》。我的一位同学走上台说:我的母亲,是一位聋哑人……

一下子,我们惊呆了。想不到,她那么有勇气,也想不到,她的妈妈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

一次,我和她聊天,说起她的妈妈。她说,妈妈虽然先天有不足,但心灵手巧,特别善良,她从小都没有感到自己比别人家的孩子缺少什么。妈妈和全家的关系都很好,经常帮助奶奶干活,帮着婶婶带孩子。她会做各种好吃的,房前屋后的邻居们,都是他们家的食客。

我同学说她母亲时,一脸灿烂,言语间没有一丝伤感和遗憾。这个貌似残缺但幸福满满的故事,听得我满心欢喜。

当然,身边也并不缺乏此般温暖的故事。

记得看过一条新闻。

出租车司机老马经过一所盲人学校时,一位盲人小伙子上了车。上车后,两人聊起来,小伙子12岁那年因病双目失明,这次是回学校看望老师,准备找工作。到了小区,小伙子掏出钱包准备付钱,老马赶紧按住他:不收您钱,我不伟大,但再怎么说我挣钱也比您容易点儿!

老马正要离开,一位穿西装的中年人上了车,到了目的地,这位乘客掏出30元钱,说:师傅,不用找了,还有刚才那位的车钱一起给您。我也不伟大,可能我挣钱比您容易点儿,您以后遇到他们的时候,都帮帮忙吧。

“我挣钱比你容易”,这句话里面,没有炫富的心态,没有歧视的眼光,也没有同情的成分,有的,只是“我想帮你一把”的愿望,真好。

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妮,不知她现在怎样了?

惟愿她,在我看不到的岁月里,一切安好。

惟愿他们,生命中没有幽暗的时光,只有蓝天白云的模样,春色满园的花香,和,人世间的善良。

(原标题:夜读|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流浪汉14年给母亲寄11万多元)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